NO.1什么是登革熱?
登革熱是登革病毒經蚊媒傳播引起的急性蟲媒傳染病。患者和隱性感染者為主要傳染源,蚊蟲是主要傳播媒介,人群對登革熱病毒普遍易感。有季節性,高峰為7至9月,熱帶和亞熱帶流行。
NO.2登革熱的臨床癥狀
起病急,高熱,頭痛,肌肉、骨關節劇烈酸痛,不僅可累及血液、神經、循環等系統,還會造成肝功能損害,重癥者可危及生命。
(一)典型癥狀
1.發熱起病大多突然,體溫迅速達39℃以上,一般持續2~7日,熱型多不規則,部分病例于第3~5日體溫降至正常,1日后又再升高,呈雙峰熱或鞍型熱。兒童病例起病較緩、熱度也較低。發病時伴有頭痛、背痛和肌肉關節疼痛,眼眶痛,眼球后痛等全身癥狀。可有感覺過敏、惡心、嘔吐、腹痛、食欲差、腹瀉和便秘等消化道癥狀。顏面和眼結膜充血,頸及上胸皮膚潮紅。發熱期可出現相對緩脈。
2.皮疹于發病后2~5日出現,初見掌心、腳底或軀干及腹部,漸次延及頸和四肢,部分患者見于面部,可為斑丘疹、麻疹樣皮疹、猩紅熱樣皮疹、紅斑疹,稍有刺癢,也有在發熱最后1日或在熱退后,于腳、腿背后、踝部、手腕背面、腋窩等處出現細小淤斑,1~3日內消退,短暫遺留棕色斑,一般與體溫同時消退。
3.出血于發病后5~8日,約半數病例可出現不同部位、不同程度的出血,如鼻衄、皮膚淤點、胃腸道出血、咯血、血尿、陰道出血等。
4.全身淋巴結可有輕度腫大,伴輕觸痛。可有肝大,脾大少見。個別病例有黃疸。病后患者常感虛弱無力,完全恢復常需數周。
(二)其他癥狀
輕型登革熱:癥狀體征較典型登革熱輕,發熱及全身疼痛較輕,皮疹稀少或不出診,沒有出血傾向,淺表淋巴結常腫大,其臨床表現類似流行性感冒,易被忽視,1~4天痊愈。
重型登革熱:患者早期表現與典型登革熱相似,在病程第3~5日病情突然加重,出現劇烈頭痛、惡心、嘔吐、意識障礙、頸強直等腦膜炎表現。有些表現為消化道大出血和出血性休克。本型常因病情發展迅速,多因中樞性呼吸衰竭和出血性休克在24小時內死亡。
(三)并發癥
急性血管內溶血、精神異常、心肌炎、肝功能損傷等。
NO.3登革熱的診治?
(一)就診及檢查
疑似患者可前往醫院發熱門診就診,進行血常規檢查、尿常規檢查、病毒分離、血清免疫學檢查、登革熱病毒核酸檢測等進一步診斷病情,如確診則需轉至感染科治療。
(二)登革熱診斷
根據流行地區、雨季發病的流行病學特點,患者出現兩度高熱,全身疼痛,明顯乏力,在第一次退熱或第二次高熱時出現皮疹,有淋巴結腫大,白細胞數減少等,即考慮為登革熱。
(三)治療原則
本病尚無確切有效的病原治療,主要采取支持及對癥治療措施。
1.藥物治療
(1)對高熱患者宜先用物理降溫,如冰敷、酒精拭浴,慎用止痛退熱藥物。對高熱不退及毒血癥狀嚴重者,可短期應用小劑量腎上腺皮質激素,如口服潑尼松。
(2)對出汗多、腹瀉者,先作口服補液,注意水、電解質與酸堿平衡。必要時應采用靜脈補液,糾正脫水、低血鉀和代謝性酸中毒,但應時刻警惕誘發腦水腫、顱內高壓癥、腦疝的可能性。
(3)對劇烈頭痛、出現顱內高壓癥的病例應及時應用20%甘露醇注射液快速靜脈滴注。同時靜脈滴注地塞米松,有助于減輕腦水腫、降低顱內壓。對呼吸中樞受抑制的患者,應及時應用人工呼吸機治療。
(4)有出血傾向者,給予卡巴克洛、維生素K等一般止血藥物,出血量大時可輸全血或血小板。
2.其他治療
患者住有防蚊設備的隔離病房。急性期應臥床休息,直至體溫、血小板計數恢復正常,無出血傾向,才可適當活動。飲食以流質或半流質的富含營養的易消化食物為宜。注意清潔口腔和皮膚,保持糞便通暢。對高熱患者宜先用物理降溫,如冰敷、酒精拭浴,慎用止痛退熱藥物。
(四)預后情況
本病通常預后良好。死亡病例多為重型患者。
NO.4日常護理
1.注意清潔口腔和皮膚,保持排便通暢。急性期應在有防蚊設備的病室中隔離到完全退熱為止。
2.高熱應以物理降溫為主。對出血癥狀明顯的患者,應避免酒精擦浴;早期患者宜臥床休息,恢復期的患者也不宜過早活動,體溫正常,血小板計數恢復正常,無出血傾向方可適當活動。
3.改善衛生環境,消滅伊蚊滋生地,清理積水。噴灑殺蚊劑消滅成蚊。
4.提高抗病力,注意飲食均衡營養,勞逸結合,適當鍛煉,增強體質。
飲食調理
1.宜吃富含蛋白質、高維生素、易消化吸收的食物的食品,如瘦肉、魚蝦、動物血、動物肝腎、蛋黃、豆制品以及大棗、綠葉菜、芝麻醬等、新鮮蔬菜、肉湯、雞湯等。
2.如腹瀉和排出大量汗液,要口服一些補液,幫助人體維持正常的水分和電解質,避免出現脫水,在飲食方面,要注意吃一些清淡的食物,主要是流質食物或者是半流質的食物。
3.給患者服用一些高蛋白的食物以及高維生素的食物。